夹竹桃与甜橙

《夹竹桃与甜橙》1990 布面油画 50x61cm Oleander and Sweet Oranges 1990 oil on canvas 50x61cm

ICILABAS艺栈,798icilabas,icilabas,Beijing798icilabas

《夹竹桃与甜橙》1990 布面油画 50x61cm

Oleander and Sweet Oranges 1990 oil on canvas 50x61cm


1990年,75岁的丁天缺在历经人生坎坷后,其绘画语言在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中愈发洗练。《夹竹桃与甜橙》作为这一时期的静物代表作,延续了他对生活诗意的敏锐捕捉——以日常可见的夹竹桃与甜橙为载体,将西方现代绘画的色彩张力与东方写意的灵动意境相融合,践行着他“画不仅是形的再现,更是精神的流露”的创作理念。此时的他,早已超越对技法的执着,转而以画笔直抒胸臆,让平凡物象成为内心世界的投射。  

 

画面采用横向构图,夹竹桃枝叶以枝干为轴舒展,左侧花枝交错密集,右侧疏朗延伸,形成“密不透风,疏可走马”的节奏;下方甜橙以浑圆块状散落,与枝叶的线性形态形成“曲与直”“繁与简”的对比,构建出稳定而富有动感的视觉动线。丁天缺在此作中深化了对立体派风格的探索,摒弃传统西洋透视的纵深逻辑,将物象转化为色块与线条的组合。夹竹桃的花瓣、叶片与甜橙的轮廓在二维平面上相互咬合,类似同年创作的《花》中“环状视觉动线”的处理,但更强调造型的凝练——以极简笔触勾勒物象特征,不拘泥于写实细节,正如他所言“绘画应脱去形似的束缚,直抵事物的精神本质”,用“神似”传递对象的生命力。  

 

色彩运用上,丁天缺践行着“不论红黄青绿紫,价值相等,贵在适得其位”的理念:夹竹桃的绯红与粉白作为“暖色高音”,与甜橙的橙黄形成呼应,点亮视觉中心;背景以群青、钴蓝铺陈,间杂墨绿暗调作为“冷色低音”,平衡暖色的跳脱,达成“不谐调中的谐和”。这种处理既可见野兽派的色彩解放,又暗藏他对东方“阴阳相生”美学的理解。笔触上,他以“泼辣有力”的写意手法挥洒:夹竹桃叶片用侧锋横扫,留下斑驳肌理,似有微风拂过;甜橙表皮以厚涂色块堆叠,凸显饱满质感。正如他在《花》中所体现的“笔触是舞蹈,有快慢轻重的迭荡”,这些灵动的笔触既带着梵高式的情感张力,又暗藏东方书法的“笔意”,让静态静物跃动着生命的气息。  

 

作品鲜明体现了丁天缺“中西融合”的艺术主张:既吸收印象派对光影的敏感(如花瓣边缘的亮色晕染)、野兽派的色彩解放(高饱和色直接并置),又渗透着中国传统美学的“写意精神”——不追求绝对逼真,而以主观情感重构形与色。  画中鲜活的色彩与灵动的笔触,恰是他历经磨难后“向光而生”的精神写照:夹竹桃的热烈与甜橙的饱满,既是对自然生机的赞美,更是对“苦难中坚守热爱”的生命哲学的诠释。与同年创作的《花》相比,此作在具象与抽象的平衡上更显从容——既保留物象辨识度,又让色彩与笔触成为情感的直接载体,堪称“以小见大”的静物佳作。